安钠咖,化学名称为苯甲酸钠咖啡因,主要成分是苯甲酸钠和咖啡因。安钠咖是一种中枢兴奋药,临床上用于治疗中枢神经抑制以及引起的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等症。其发挥药效作用的主要成分为咖啡因,咖啡因是一种甲基黄嘌呤物质,机体吸收后广泛分布于脑和身体其他部位。
咖啡因是一种植物生物碱,是咖啡、茶、可乐等常见饮品中的主要成分,也是世界上最普遍被使用的。其适度使用有祛除疲劳、兴奋神经的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神经衰弱和昏迷复苏。但同时,因具有一定的成瘾性,大剂量或长期使用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具在我国被列为第二类进行管制,将其作为毒品滥用和走私、贩卖等是违法犯罪行为。
咖啡因天然存在于多种植物中,如咖啡豆、茶叶、可可豆、瓜拉纳叶、巴拉圭茶等。同时,其也是奶茶、茶饮料、巧克力等的主要成分,可对人体产生多种影响,促进神经递质释放,增强神经元活性,从而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警觉性、注意力等。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等5家机构联合发布的《咖啡与健康的相关科学共识》,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不超过400毫克咖啡因是安全的,大约4杯(标准杯)咖啡。
那么让人成瘾的又是什么呢?纯的咖啡因是白色的、具有强烈苦味的粉状物质,是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也是中枢神经。作为药物,咖啡因主要用于对抗中枢抑制状态,如严重传染病、镇静催眠药过量引起的昏睡及呼吸循环抑制等。但其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具有增加警觉度、注意力和保持较好的身体状态等特点,往往会被犯罪分子利用。一些网店在售卖相关境外保健品时向购买者宣传咖啡因具有抗疲劳、提神醒脑的作用,吸引长途运输司机、学生等特殊群体购买。
据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副教授王锐园介绍,咖啡因常常被不法分子宣传具有“提神醒脑、抗疲劳”等功效,以此误导部分长途大货车司机等从事高强度、长时间作业,工作内容单一的群体借助咖啡因提神。也有部分地区农民群体,对咖啡因滥用危害认识不足,存在滥用陋习。此外,少数学生和运动员也存在滥用咖啡因的现象,将咖啡因作为提神或减肥产品,或为了提高爆发力和耐力,将其作为滥用。
既可食用,也可药用,同时还是我国规定管制的第二类,一旦被滥用就是毒品。王锐园表示,咖啡因合法与非法的界限主要在于其是否流入非法渠道。经批准在食品中使用咖啡因的,其来自正规渠道,因此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咖啡因含量极低,可正常食用;而被列入管制目录中的咖啡因则不同,其是提纯而来的生物碱,咖啡因含量较高,大量长期滥用会对人身体产生较大危害。用于违法犯罪的咖啡因主要是咖啡因原料药,一些行为人利用咖啡因非法加工制造成另一种管制物质安钠咖用于牟取暴利。
虽然咖啡因普遍存在于各类饮品和食品中,可正常食用,但仍需对其成瘾性提高警惕。由国家食品安全评估中心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咖啡因摄入水平及其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在我国,对于成年消费者,咖啡因摄入贡献率最高的依次为茶叶、茶饮料、奶茶和咖啡,而未成年人咖啡因摄入贡献率最高的则依次为奶茶、茶饮料、茶叶和巧克力。半岛Bandao体育
有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在应付考试时及上夜班的人均会服用咖啡因药片。长期、大剂量地摄取咖啡因,会导致“咖啡因中毒”,中毒表现包括上瘾和一系列身体与心理的不良反应,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手抖、呼吸急促、头晕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导致癫痫、
研究表明,咖啡因成瘾主要涉及多巴胺、腺苷和神经肽等神经递质系统。它可以促进多巴胺释放和转运,在体内形成一种类似奖励的刺激。这种刺激可以激发大脑中的奖赏回路,引起愉悦和兴奋的感受。一些人可能对这种感受产生强烈的渴求和欲望,形成对咖啡因的依赖和滥用。与此同时,咖啡因也可以阻碍腺苷的作用,从而提高觉醒度和警觉性,进一步增强对咖啡因的使用欲望。
不仅是高纯度咖啡因的滥用会让人成瘾,大量地饮用咖啡,同样可能成瘾。从事IT行业的李先生由于工作压力大,每天大概要喝6杯以上的咖啡。这一习惯并没有让他感觉到身体异常,直到有一次,他到远离市区的郊外度假,几个小时没有喝咖啡,出现发抖、心悸、气喘等类似于戒断反应的不适症状,才有所警觉。最终,在喝了一杯咖啡后,所有的不适症状都消失了。事后,李先生找到了专家进行咨询,专家建议他应逐渐减少咖啡的摄入量,警惕咖啡因成瘾。
专家介绍,咖啡因戒断是指当一个人在长时间依赖咖啡因之后,突然停止摄入咖啡因而导致的一系列不适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疲劳、 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低落情绪,降低咖啡因的使用量和频率,进行一些有氧运动,例如散步、慢跑或瑜伽,可以帮助舒缓身体的不适感,并减轻戒断症状。
虽然我国已将咖啡因作为第二类进行管制,但国外对咖啡因管制的力度相对较弱,许多国家并未将其作为毒品对待,而是当作食品添加剂、膳食补充剂(增味剂、香精香料),并通过食品相关法规或标准对其标注、使用作出规定,如明确了咖啡因在部分食品中的使用量、半岛Bandao官网使用范围以及含咖啡因食品的标签标识等内容。近年来,通过“海淘”方式从境外走私贩卖咖啡因的案件屡见不鲜。
王锐园表示,涉咖啡因类案件隐蔽性特征较为明显,一些咖啡因被包装成维生素、保健品、减肥药,识别难度大。许多案件行为人利用网络和电商平台从国外购买咖啡因产品,因涉嫌构成走私毒品罪被追诉。
2023年8月,湖北省仙桃市人民法院审理一起通过电商平台海外代购咖啡因走私毒品犯罪案件。2021年3月,被告人彭某在未办理咖啡因购用证明的情况下,以海外代购形式购买了2袋2千克的咖啡因,共花费1083元,并申报商品信息为“保健食品”,由海外寄往国内。同年9月,彭某以相同方式再次购买5袋10千克咖啡因,共花费5356元。2021年10月,彭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并扣押5袋咖啡因。仙桃市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彭某明知咖啡因系国家管制的,仍然违反国家毒品管理法规,逃避海关监管,以海外代购方式非法寄递7袋12千克咖啡因入境,其行为构成走私毒品罪,依法判决被告人彭某犯走私毒品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4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万元。